血管内皮损伤法构建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检测项目报价? 解决方案? 检测周期? 样品要求?(不接受个人委托) |
点 击 解 答 ![]() |
根据不同的外力,可以将血管内皮损伤法分为机械损伤法和物理生化因子损伤法。机械损伤法主要使用球囊导管、钢丝套圈或金属丝等物理力量来损伤血管内皮,而物理生化因子损伤法则使用化学药品、电刺激、空气干燥或放射线等因素来对血管内皮造成损伤。其中,球囊损伤法是最为常用的。
【造模机制】血管内皮损伤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首要环节。外界力量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损伤,导致血管内皮通透性、黏附性和血液凝固性发生改变,而这种损伤会进一步诱导动脉内膜的损伤和功能障碍。如果加上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就可以刺激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造模方法】
家兔:首先,对家兔饲喂高胆固醇饮食2周。之后,通过球囊经过右股动脉损伤家兔腹主动脉来诱导血管内皮增生。接着,家兔继续饲喂高胆固醇饮食6周,这样就可以成功地诱发动脉粥样硬化。此外,将家兔主动脉暴露在192Irγ辐射,并给予高胆固醇饮食,2周时就可以看到辐射下的动脉内膜有局灶性巨噬细胞内皮下黏附和内皮损伤,6周后就可以观察到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另外,通过电流刺激家兔颈动脉,同时给予0.2%高胆固醇饮食28天,也可以诱导出动脉斑块形成。
大鼠:将充满生理盐水的塑料球囊导管自颈外动脉进入胸主动脉,向外拉至颈外动脉再进入胸主动脉,反复3次,然后配合高脂、高胆固醇饮食8周,可以出现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小鼠:使用介入治疗用的导丝,在颈动脉或股动脉处反复拉3次,从而损伤血管内皮。和家兔、大鼠一样,再配合高脂饮食,就可以更快地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模型特点】将血管内皮损伤和高脂、高胆固醇饮食结合起来可以缩短建模所需的时间,同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部位也更为明确。在形成的斑块中,有一个脂质核心,并有富含平滑肌细胞的纤维帽覆盖。
【模型评估和应用】相比于单纯的高脂饮食诱导法,血管内皮损伤配合高脂、高胆固醇饮食的建模法可以更好地模拟介入治疗对血管损伤和再狭窄的过程,非常适用于血管重构的研究。但是,由于此法对动物有一定的创伤性,造价也相对较高。其病理基础更类似于外伤血管变化,所以适用于外科术后内膜增生和纤维帽形成的研究。
北检院部分仪器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