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养或分养的抑郁症模型
检测项目报价? 解决方案? 检测周期? 样品要求?(不接受个人委托) |
点 击 解 答 ![]() |
一、灵长目动物母仔分离模型
对于一些灵长目类或非灵长目类动物来说,在仔母分离后会出现激越、睡眠障碍及哀鸣等特征性表现。小动物的大脑内的脑神经肽含量会显著降低,极易引起情感变化,产生抑郁症的一些主要症状。在之后的1至2天里,小动物会出现主动或被动的身体反应。这种模型被广泛应用于部分抗抑郁药的初筛。
我们知道,母爱是母仔之间的最为深刻的感情,因此,分离小动物与母亲的行为其实是对自然状态的一种干预。在这种干预下,小动物很难适应新的环境,进而看起来似乎出现了抑郁。基于这一模型,可以通过测量小动物的生理和行为变化来评估药物的疗效。
二、孤养小鸡动物模型
群体生活在动物的世界中非常普遍,对于小鸡来说也不例外。如果将小鸡单独进行饲养,它们就会感到孤独,接着就会出现经常哀叫的情况。我们可以将这种哭声视为抑郁症的一个主要症状。在这种情况下,给予小鸡抗抑郁药物后,哀叫症状可以得到有效的缓解。孤养小鸡动物模型因此成为初筛抗抑郁药的常用方法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孤养小动物的幸福感觉会立即恢复到正常状态,只需重新将其放回到它们的群体中,即可恢复正常的行为和生理状态。
三、配对地鼠的雌雄分离及群居大鼠的孤养等动物模型
除了上述两种动物模型外,配对地鼠的雌雄分离及群居大鼠的孤养等动物模型也表现出抑郁症的一些症状,如自主活动减少等。例如,在幼年大鼠断乳前将其与母鼠分开进行隔离饲养10至12个月后,将该隔离鼠与成体大鼠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其自主活动减少,且出现了其他行为改变,例如杀鼠行为等。由于隔离大鼠的过度活动可以被多种抗抑郁药选择性地对抗,因此是筛选抗抑郁药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之一,然而实验周期较长,应用不够广泛。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动物模型虽然都能够成功刺激小动物的哀叫和自主活动减少等抑郁症状,但也应该尽可能地保证动物的福利,避免给它们带来过多的伤害和痛苦。
北检院部分仪器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