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检(北京)检测技术研究院

第三方检测机构食品检测/材料检测/科研测试

咨询电话: 400-635-0567

神经根型动物模型

首页 > 业务领域 > 其他分析测试 浏览: 发布日期:2023-05-19 00:15:04

检测项目报价?  解决方案?  检测周期?  样品要求?(不接受个人委托)

点 击 解 答  

神经根的机械性压迫并非本病产生的唯一因素。神经根的炎症反应、营养障碍以及传导特性损伤等因素同样重要。

(1)实验方法  首先,以戊巴比妥钠麻醉大鼠,并将30mg/kg的药剂量注入其腹腔。随后,按照颈7为中心的标记,将大鼠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沿着棘突纵向切开。在用眼科剪刀剪断颈6、7两侧横突以上椎板后,暴露出椎管内的脊髓。接着,在使用神经剥离子将脊髓推向右侧后,将浸有甲醛的定量滤纸片放在颈6、7神经根腋下。最后,逐层缝合无菌包扎。

(2)模型特征  经过3天制造模型后,模型组大鼠神经根周围的致炎物表现出明显的血管扩张、充血以及神经纤维水肿,伴有轻微的炎症细胞反应。7天后,大鼠神经根周围的致炎物主要表现为严重的炎症细胞浸润。伴有神经纤维水肿和变性的症状。14天后,模型组大鼠神经根周围的致炎物内出现严重的肉芽肿形成,伴有多核细胞,纤维母细胞及胶原纤维仍可见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浸润。21天后,模型组大鼠神经根周围的致炎物内胶原纤维明显增多,且向严重的瘢痕化发展。

模型实验中,大鼠非常不活跃。当有外在因素惊动时,只能用右上肢和双下肢缓慢爬行,左上肢紧贴胸前,不敢触地。同时,模型鼠用棉签轻触颈7神经根分布区时,会有身体迅速躲闪的现象,并持续不断地嘶叫。实验观察表明,模型鼠约在2周左右开始恢复活动能力。动作的恢复从左上肢不能触地,紧贴胸前逐步到可用肘关节触地,痛觉的变化则从痛觉敏感到不太敏感。

模型鼠的体感诱发电位N11波幅下降,N9~N13潜伏期延长。术后不同时期,大鼠神经根内P物质含量明显增加,而血浆中PGE2含量增加则反映出炎症反应严重程度的变化。

(3)比较医学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根性痛并不仅仅是机械性压迫所致。该病的产生实质上是在神经根管狭窄的基础上,继发性生理、生化改变出现代谢紊乱、代谢产物淤积(突出髓核中的号样物质、酸性产物蓄积)、生物活性物质释放(组胺、磷脂酶A2、P物质、前列腺素等化学性物质)的刺激。与病理学、行为学、电生理学和放射免疫等方法的研究结果相比,该实验方法造成大鼠颈神经根的炎症反应,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的病理表现。

北检院部分仪器展示

北检院仪器展示 北检院仪器展示 北检院仪器展示 北检院仪器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