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链脲佐菌素诱发速发型糖尿病
检测项目报价? 解决方案? 检测周期? 样品要求?(不接受个人委托) |
点 击 解 答 ![]() |
(1)复制方法:对于每只重量在200-250克的雄性Wistar大鼠,禁食10小时后按照60mg/kg体重的剂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 STZ)溶液。
(2)模型特点:注射STZ后24小时,模型大鼠的血糖均值高于19.43mmol/L。胰岛素水平下降约50%。注射STZ后3天,低倍镜下可以观察到胰岛变小、密度降低、分布稀疏、数量减少的现象。高倍镜下可以看到胰岛细胞发生退变,表现为细胞肿胀、胞质着色浅、细胞核固缩。在成模后44天,除了明显的胰岛细胞退变外,还出现了间质纤维化,并且纤维组织向胰岛内穿插。成模后83天,退变的胰岛细胞中出现细胞再生现象,再生细胞核大、染色质疏松、核仁突出、细胞着色较深。
(3)比较医学:Mordes等学者使用雄性大鼠制备糖尿病模型,其成模率明显高于雌性。而Masiello等人发现,大鼠对STZ的敏感性有年龄依赖性,成年鼠更易成模。此处所述的方法采用禁食10小时成年大鼠制备模型,成模率达到100%,平均血糖值高于目前国内外学者认定的16.65mmol/L的成模标准。如果不加以禁食,成模率明显降低。STZ注射后7小时即可见到大量胰岛细胞坏死和β细胞数量显著下降。残留的β细胞几乎完全脱颗粒,由于大量β细胞受到损伤,胰岛内的胰岛素合成和分泌减少,导致血糖升高,糖尿病症状随之而来。研究表明,STZ可能首先损伤β细胞及有关细胞器的膜结构,引起酶扩散和酶活性改变,从而影响β细胞功能和结构发生变化。有的研究者认为,STZ对β细胞的细胞毒作用首先是将DNA碱基上的特定位点烷基化,再进一步作用于ADP核糖体合成酶,从而损伤胰岛β细胞。
此外,研究者发现以按90mg/kg体重的剂量处理过的新生大鼠,长至成鼠后,可以观察到糖耐量异常、胰岛素分泌下降和体重下降等特征。其主要机制是由于新生鼠出生后一周内β细胞对STZ敏感性不同,以及再生能力不同,导致成鼠后β细胞数量相对减少。因此,在大鼠出生后一周内注射STZ,其β细胞坏死和增生可以使得成鼠后β细胞数量及生化特征更稳定。这种方法非常稳定,是研究非肥胖型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的理想载体。
北检院部分仪器展示